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群建设 - 共青团工作

80后乘组 出征天宫

作者:  来源:中国共青团网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4年4月24日,第9个中国航天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身着蓝色航天出征服的叶光富,率领两名新队友亮相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公众见面。

  54年前的这一天,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自此中国人叩开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54年后的这一天,同样的这片土地,又将见证新一代航天人再创辉煌。

  4月25日,叶光富将首次作为指令长带领神舟十八号这个80后乘组奔赴中国空间站。而这次出征,距离他首次梦圆苍穹,仅仅过了2年。

  每个人都有梦想。叶光富的梦想是小时候和姐姐坐在家门口的一块洗衣石板上萌发的。

  他家附近就是机场。姐弟俩坐在石板上,仰望蓝天,看着飞机伴随发动机的轰鸣声从头顶掠过,越飞越高,穿越蓝天白云。他充满了向往,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驾驶飞机像鸟儿一样翱翔蓝天。

  这颗向往蓝天的种子在叶光富内心深处发芽。

  1998年8月,即将18岁的叶光富进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很快成为一名飞行员。这一干,就是10年。

  叶光富偏爱夜间飞行,夜晚的天空显得更加深邃。漫天繁星,格外耀眼。他忍不住遐想:“什么时候我能飞得更高,离星辰大海更近些呢?”

  2009年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工作启动时,叶光富积极报名。次年,他如愿加入航天员队伍,成为一名航天员。

  虽说飞行员是最接近航天员的职业,天空和太空仅一字之差,但是要完成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变,却是像登天梯一般步步艰辛。

  对叶光富来说,最有挑战的要数出舱活动水下训练。穿上厚重的训练服在水下持续作业五六个小时,还要克服水的阻力以及服装40千帕的压力。结束训练后,叶光富戴的两层手套和内衣都湿透了。

  备战空间站任务以来,这样的训练已完成了数十次。

  2021年10月16日,叶光富终于圆梦,和翟志刚、王亚平一起乘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直冲云霄,进入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

  从成为一名航天员,到实现飞天梦想,叶光富用了11年。

  梦圆时刻,也是183天太空驻留艰难挑战的开端。

  初来乍到的叶光富,不像有太空生活经验的翟志刚、王亚平那样迅速适应失重环境,他感觉身体失去了控制,在空中不停打转,头晕,恶心,头部、眼睛感到发胀。

  当时,叶光富还有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神舟十三号乘组在轨期间,首次建立空间条件下细胞的长期培养体系和细胞模型。这些活细胞跟随他们一起来到太空,需在入轨后24小时内尽快开展培养操作。

  叶光富顶着晕晕的脑袋,忍着太空失重带来的不适感,就开始前往货船取出各项细胞实验装置,给细胞补充营养后,将其放进实验机柜培养,定期观察细胞生长过程,并拍照记录状态。

  有一天,叶光富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在绿色的荧光背景衬托下,心肌细胞在收缩瞬间产生的电信号,呈现出一闪一闪的荧光点。

  这一美丽的现象让叶光富激动不已。他赶紧用相机记录下来,并通过天地通话摄像头展示给地面科研团队。地面科研人员也为此欢呼雀跃。

  这是人类首次看到失重心肌细胞的“钙信号闪烁”过程。

  他后来了解到,这项技术一方面可以了解失重条件下的心血管变化特征,另一方面为大众健康提供了非常好的实验模型。

  2021年12月26日晚,神舟十三号乘组开始进行第二次出舱活动。“我是03,我已出舱,感觉良好!”叶光富实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太空漫步。

  当他站在机械臂上缓缓行进时,眼前的美景令他感到震撼。宇宙深邃而静谧,蔚蓝色的地球披着淡淡的云层,像个蓝白相间的水晶球一样静静地悬浮在那里。空间站绕着地球在飞,深蓝色的海洋、白皑皑的雪山、铁锈色的荒漠从眼前快速掠过。

  空间站舱壁外的那抹“中国红”,在太空红得耀眼,这一幕更是让他至今难以忘怀。

  从太空返回后,叶光富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载誉归来,无论走到哪里,叶光富都能收获鲜花和掌声。他始终牢记,是祖国和人民的托举,他才能梦圆太空,这份荣誉同样属于祖国和人民。

  太空归来后,他也时常走进课堂跟青少年学子们互动,分享自己的追逐梦想的故事、太空生活的奇妙体验,传递载人航天精神。

  叶光富告诉记者,同学们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里闪烁着对科学的兴趣、对太空的向往和对航天人的敬重,同样也给自己在逐梦路上注入了动力。

  空间站任务的接力赛还在继续。经过两年左右的备战,接力棒又传到他手上。这一次,叶光富以指令长的身份,即将带领神舟十八号乘组执行新的飞行任务。

  新任务带来新挑战。叶光富面临首次进驻三舱三船状态的空间站,平台设备设施、实验机柜都成倍增加,操作更具复杂性。

  不过,经过训练的乘组三人颇有默契,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彼此都能心领神会。

  一次,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模拟器舱内进行训练。他们正准备穿戴设备时,突然,舱内响起报警声。三人相互对视了下,便已心照不宣。

  他们不约而同地放下手头工作,叶光富说:“我去观察仪表参数,判断舱内压力!”李聪说:“我去开应急气瓶!”李广苏说:“我去连接氧气面罩!”

  乘组三人均为80后,都来自空军,相似的年龄和经历让他们有很多共同语言。

  对于乘组内部的相容性,叶光富用“丝滑”一词来评价。叶光富脾气温和,性格沉稳,飞行经验丰富、全局把握精准,对两位新人要求严格但不严厉;李聪思维敏捷,理解力强,反应快,操作精准;李广苏则做事严谨,爱钻研,注重细节。

  在神舟十八号任务中,叶光富有望成为我国在太空时间最长的航天员。对此,他淡然一笑。

  在他看来,随着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这样的太空纪录迟早会被打破,最重要的就是时刻保持拼搏状态。

  叶光富的微信签名是这样一句话:“奋斗成就梦想,拼搏时刻在线。”

  对此,他是这么诠释的:“奋斗是实现梦想和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虽然说过程可能是艰辛、坎坷,甚至是痛苦的。当实现梦想后,再回看来时的路,你会感谢曾经不轻言放弃的自己,曾经努力拼搏奋斗的自己。”

  “拼搏”这两个字曾一直陪伴和激励着他的整个学生时代。上中学时,叶光富就在房门上用粉笔写下大大的“拼搏”二字,如今,这两个字已经深深刻在了叶光富的心里。

  ——————————

  李聪:农村娃拿到飞天“船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通讯员 占康

  一头短发,夹杂着数根白发,眼睛笑起来像月牙一般,指令长叶光富称他是人如其名,非常聪慧——4月24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李聪就这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首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20多年前,当他还是一名农村娃时,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真的可以触摸太空。如今,这一天就在眼前。

  很多人好奇,这位农家孩子是怎样一步步成为航天员的?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追梦故事?

  1989年10月,李聪出生在河北省邯郸市的一个小村庄。5岁时,父母为了给他和妹妹提供更好的读书条件,举家搬到矿区打工。父亲是个货车司机,母亲在一个校办工厂当临时工。

  李聪从小深知父母的艰辛,立志要好好学习。中考时,他考上了区里最好的高中。

  高三上学期,一场空军招飞的宣讲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当宣传片中飞行员身穿蓝色连体飞行服,戴着头盔和墨镜,英姿飒爽地驾驶战机翱翔天空的帅酷镜头闪现在他眼前时,李聪感觉身上的每个细胞都被点燃了,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当他被空军航空大学录取的消息传来,整个村子都沸腾了。父亲朴素的话语掷地有声:“好好干,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

  在学校,因表现好,李聪被推选为学员队区队长,起初负责两个学员队100多号人。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岗位。记得第一次集合队伍进行讲评时,李聪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利索。

  后来,他就把发言内容记在小本子上逐字逐句照着读。慢慢地,他就在小本子上只记发言提纲,再后来,他就可以脱稿发言了。

  不过,当他满心期待驾驶飞机直冲云霄时,意外却降临了。

  第一次体验飞行,当飞机冲上云霄时,李聪却突然感到一阵头晕,胃里也是天翻地覆,一种强烈的濒死感涌上心头。他全程能做的,只有双手死死地把着操纵杆,一动也不敢动。

  下了飞机,李聪的信心跌落到了谷底,闷着头不说话,心里反复地嘀咕:“我这种反应是不是要被淘汰了?难道我当不了飞行员?”

  那天晚上,李聪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家人的期待,想起自己无数个挑灯夜战努力学习的夜晚。

  也许是强大的心理暗示起了作用,第二天,当教员再次带他体验飞行时,李聪之前所有的不适感统统消失不见了。他终于如愿翱翔在祖国蓝天之上。

  重获自信的李聪,苦练飞行技术,初教机和高教机训练结业均是第一名。

  对热爱飞行的人来说,谁不渴望飞得更高更远?

  当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开始后,李聪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初选、复选、定选等层层考核,他成为中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中的一员。

  当李聪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父亲愣了大半晌,只说了3个字:“知道了。”父亲已经不知道怎么用言语表达这份喜悦。

  李聪说,作为一个农村孩子,能走到今天这一步,超越了他们这个家庭的想象。

  追梦却无法圆梦,曾一度是我国航天员面临的遗憾。那时,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密度,决定了并非所有人都有上天的机会。

  比起前两批航天员,包括李聪在内的第三批航天员是幸运的。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建成,载人飞行任务频次从以前“平均约两年一次”变成“一年两次”。

  “以前是人等任务,现在是任务等人。”李聪说,幸运的同时,他们也有新的压力和挑战——考核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考核。哪怕平时的一言一行,都被教员看在眼里,体现在评价中。

  对飞行员出身的航天员来说,载人航天是个全新的领域,尤其涉及大量基础学科的航天理论学习,是难啃的硬骨头。李聪说,晚上看书做题,经常不知不觉就过了半夜12点。

  有一次晚上,李聪从晚8点开始解一道题,等把题做出来后,他一看表,发现已经快11点了。时间已悄然流逝了3个小时,他却浑然不觉。那种投入和成就感让他开心了许久。

  李聪的第一科理论考试考了88分,作为百分制的成绩,这个分值竟然排名倒数。他感到“压力山大”。课后复习,梳理知识点,他做了厚厚几大本笔记,反复做习题册。最终,每科成绩都能保持在95分以上。

  李聪知道,航天员选拔是优中选优,要想早日实现飞天梦想,必须每门课都达到优秀。

  离心机训练对李聪也是一道坎。他刚参加航天员选拔时,一开始体验4g加速度。李聪感觉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等到真正考核时,标准提高到8g。对李聪来说,难度成指数增加。这时,李聪感觉胸口像被一只大象踩着,压得完全喘不上气,眼泪都甩了出来。

  经过多次训练后,他终于摸索出了应对方法,成绩也达到了一级标准。

  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李聪和战友们学完了八大类上百门课程,并最终全部通过了考核,意味着所有人都拿到了通往太空的入场券。

  但谁能获得搭乘飞船的“船票”,还要进行一轮又一轮的选拔。

  沙漠野外生存训练、海上救生训练、72小时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都对航天员的生存能力、意志力提出了巨大挑战。

  沙漠里,李聪所在参训小组刚进入目标点,就遇到了下雨天,晚上气温也就几摄氏度,大家冻得睡不着,躺在帐篷里,胸前烤着火,背后凉飕飕。到了白天,热辣辣的大太阳又烤得皮肤疼,水也不够喝,嘴干得都脱了皮。

  大海上,气温36℃。返回舱里密不透风,李聪穿着密不透气的舱内压力服,待在里面感觉跟进了蒸笼一样;返回舱被海风吹得左摇右晃,他又热又晕,衣服脱下来后都能拧出水。

  地下室里,没有窗户,李聪所在参试小组要在那里度过不眠不休的72小时,其间还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测试。李聪和其他两名队友相互鼓励和提醒,想尽各种办法来对抗困意。就这样,他们靠着顽强的意志和团队帮扶,挺了过来。

  当看着同批航天员陆续飞上太空,他替队友们能够实现梦想感到高兴,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灿烂耀眼的光环背后,是经历了一番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砺和淬炼。”李聪说。

  经过新一轮的训练和选拔,当李聪听到神舟十八号乘组名单中有自己的名字时,既欣喜又坦然。那一刻,他觉得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

  李广苏:向太空狂奔的“蜗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通讯员 占康

  航天员李广苏的性子,和他的微信名“狂奔的蜗牛”很像,他说自己资质平凡,要稳稳当当地走好每一步,哪怕是一只蜗牛,也要向着太空尽力狂奔。

  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举行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36岁的李广苏以航天员身份首次公开亮相。

  20多年前,当他还是一名小学生时,还不知道有飞行员甚至航天员这份职业。那时,老师问他:“你长大了想当什么?”他回答道:“我想当一个科学家。”小小的李广苏只知道,科学家能够为祖国作贡献,是一份崇高而又令人敬仰的职业。

  直到有一天,李广苏背着书包,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听见天上传来一阵巨大的轰鸣声,他循着声音看去,一架直升机从头顶飞过。

  从此,李广苏的记忆里,不仅有蝉鸣、蟋蟀、青蛙的叫声,有拖拉机的轰鸣声,还多了一个悦耳的声音——那就是直升机从头顶飞过的轰鸣声。

  这只是一场模糊的童年回忆。人生的前十几年,李广苏和许多孩子一样,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父母对他的期待,是好好读书,考上一个好大学。在高中文理分科时,李广苏依循兴趣和专长选择了文科。

  李广苏上高三时,空军招收飞行员的消息传遍学校,给向着象牙塔冲刺的学子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同学们奔走相告,踊跃报名。刻在童年记忆中螺旋桨的声音再次在脑海里重现,李广苏也跃跃欲试。没想到,经过几轮选拔后,他竟幸运地被空军航空大学正式录取。

  2006年8月2日,19岁的李广苏背上行囊,告别家乡,一路向北,走向了外面的世界,正式开启了他的从军生涯。

  山高路远,道阻且长,挑战一个接一个迎面而来。体能考核就一度让他吃尽了苦头。刚入学时,他的单杠双杠成绩几乎是零,短跑和长跑成绩离及格也差得有点远,而任何一项科目不过关就有可能被淘汰。

  李广苏为了提高短跑成绩,每天早起半小时,在北方滴水成冰的清晨,天还没亮就顶着刺骨的寒风,腿上绑着沙袋跑3公里。渐渐地,他的体能成绩显著提升,各项目均达到了优秀。

  毕业后,李广苏开始进入初教团进行训练,这时,他又遇到了巨大的难题——晕机,让他直接面临停飞的考验。

  李广苏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体验飞行时,他在塔台外等候,看着一架架载着新学员的飞机从跑道上滑行起飞,翱翔天际。李广苏既紧张又充满期待。一位战友飞完下来以后,所有人都围过去,纷纷问他:“飞行是一种什么感觉?”

  那位战友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兴奋和骄傲:“飞行太刺激了,感觉特别棒!”李广苏深受感染,迫不及待地想赶紧开着飞机到天上去转一圈。

  可当他满怀期待地坐上飞机后,飞机在气流中的颠簸,以及机舱里泛起强烈的汽油味,让他忍不住涌起一股恶心的感觉。

  李广苏想,这下完了,如果这时就吐了,可能会面临停飞。他一直强忍着眩晕感,努力让自己转移注意力,浑身憋得直冒冷汗。一下飞机,他就直奔卫生间“哇哇”狂吐起来。

  之后的那段日子,更是他不堪回首的煎熬时光——只要飞行训练时教员做横滚动作,李广苏的胃里就一阵翻江倒海。令他痛苦的是,这个横滚动作偶尔会反复做上十来次,他的胃也随着飞机一阵阵翻滚。甚至有一次,胃里的食物涌上来了,他又生生咽了回去。

  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李广苏不断地克服、调整自己的状态。此外,他也学得更加认真,便于尽快掌握技术,减少练习的频次和时间。凭着强大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李广苏终于战胜了晕机反应。

  结束高教团训练后,李广苏被分配到某基地,正式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

  有一次,在新疆夜间飞行时,由于空气洁净,能见度高,李广苏还看到了特别壮丽的银河景象。从此,他对广袤神秘的太空充满了向往。

  随着载人航天工程的蓬勃发展,国家开始选拔第三批航天员。李广苏积极报了名,通过了一关又一关严苛的选拔。现在想起来,李广苏都觉得跟做梦一样。

  第三批航天员赶上了高频次的空间站任务,时间紧,任务重。

  李广苏是文科生,理工类课程学起来非常吃力,尤其是那些晦涩难懂的公式和符号,对他来说就如同“天书”。他感到苦恼、焦虑,有时像无头苍蝇一样,急得满嘴起泡,晚上睡不着觉。

  李广苏利用课后时间,从一个个小知识点进行逐个攻破,一点点地“啃”。到处向人请教,并反复刷题加以理解。熬过了很多个不眠的夜晚后,李广苏终于攻克了一个个深奥难懂的知识点。

  能考100分,绝对不考99分。同批的航天员都在暗暗较着劲。每个深夜,大队公寓里都是灯火通明,零点前基本没熄过灯。

  李广苏当然也不落后。他认为,每一项学习训练都要做到尽善尽美。

  72小时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要求在一个密闭房间里三天三夜不睡觉,还要在规定时间完成各项测评。李广苏要求自己一定要战胜困意。原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应该是越发疲惫的,测评绩效水平也会降低。李广苏暗自提醒自己每次做测评都要比上一次更加努力,更加全神贯注。果然,他的测评成绩反倒越来越好。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他说。

  48小时沙漠野外生存训练,昼间帐篷内最高气温约45℃,地表气温高达75℃,光着脚踩在沙地上,用不了3秒就会被烫到缩回来。夜间最低气温骤然降到个位数,大风席卷着沙砾,发出阵阵咆哮,人冻得蜷缩起来。最终,李广苏和队友战胜了恶劣环境,靠着有限的干粮和水熬了过来。

  当他得知自己以03身份入选神舟十八号乘组时,内心十分平静。回顾走过的路,有过刚入队时对未来一无所知的迷惘,有过像备战高考一样紧张学习,有过狭小环境里72小时不眠不休,有过荒漠野外环境下的饥渴难耐,有过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坚韧不拔。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

  对于即将到来的太空之旅,李广苏充满了期待——期待7.9公里/秒的速度与激情,期待失重带来的别样体验,体验没有翅膀但是依然可以飞翔的美妙感觉。

  “工作之余,我想好好看一看美丽的蓝色星球,看一看祖国的锦绣山河,找一找一路走来养育培养过我的地方,也想替我可爱的孩子,看一看天上的星星到底会不会眨眼。”李广苏说。


联系我们

百度地图API自定义地图

公司邮箱:ordosth@163.com

公司电话:0477-8583026

公司传真:0477-8583026

邮       编:017010

公司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通惠街5号通惠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