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前后,中共中央为什么要迁往平山县?
1947年3月,蒋介石集中了数十万的军队向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发动了疯狂的进攻。并扬言摧毁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缉捕中共要人。中共中央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暂时撤出延安。以朱德、刘少奇为首的中央工作委员会率领一部分中央机关从延安撤出后,到达河北,进驻晋察冀解放区。同年5月到达解放区的模范县——平山,并在此安营扎寨。1948年5月,出于工作的需要,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为代表的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也从陕北转移到了晋察冀解放区,终于同朱德、刘少奇为首的中央工作委员会会合。平山县驻扎了中共中央和军委的庞大机关,可以称之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为什么离开延安之后中共中央要把革命大本营设在平山县呢?主要是由于平山县具备了许多优越的条件。
首先,平山县地理环境特别险要。平山县位于河北、山西两省交界的太行山东,全县大部分都是崇山峻岭,西北部地势高,东南角地势低,中间还有一些丘陵地带,这种地形进可攻,退可守。抗战八年期间,日军始终只能占领平山县城附近的一小部分,广大的农村则一直是顽强的抗日根据地。
其次,经济力量雄厚。平山县的面积是16625平方公里,人口大约25万。全县共有水田12万亩、旱田25万亩、山坡地8万亩,盛产小麦、玉米、水稻以及其他各种杂粮。全县的经济作物有棉花、山货、药材、果木。其中,棉花除了出口外还能生产土布80万匹,果木和药材年产值大约为10万银元。聂荣臻司令员曾经称赞平山县是晋察冀解放区的“乌克兰”。由于经济力量雄厚,平山县抗战期间在物力、财力方面对晋察冀边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1937到1940年的三年间共上缴救国公粮16.5万担,上缴田赋16万多元,购买边区政府的公债14万多元,人民群众无偿捐献现金1.2万多元。
第三,平山县具有很牢固的政治基础。早在1931年,平山县就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7月间平山县霍宾台村成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到年底党员人数发展到50人,并组建了中心支部。到了1932年夏,平山县已经有了10余个党支部,党员约百人,中共第一届平山县委也应运而生了。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平山县共有党员779人,在白区的地下党能有这么多的人在全国是罕见的。同年秋天,八路军来到这里后,共产党的组织更是迅猛发展,到1940年以达万人。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时候,平山县的党员人数已占全国党员总数的1%。在参军参战方面,平山县表现得更是积极,在抗战八年间,平山县共参军1.2万余人,另有民兵7万余人。1937年10月,王震带领的359旅派工作团去平山县扩军,平山县的两名县委以及200多名党员带头参军,群众热烈响应,仅在一个多月里,就有1500名平山县青年入伍,组成了完整的“平山团”。他们英勇善战,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战绩,受到了聂荣臻司令员的通令嘉奖,被称为“八路军的模范队伍之一”,“中华民族最忠实的后盾”。